近年来,河南沈丘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、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,并与落户本县的卖货郎、农村淘宝项目等联合,助力编织、刺绣、绘画等30多种手工艺产品焕发活力,卖到全国、卖出国门,换来了乡村振兴的好“钱景”。
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,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彩,历史悠久。近年来,沈丘县制定优惠政策、举办技术培训班、开展技能大比武,并与落户本县的卖货郎、农村淘宝项目等联合,助力编织、顾家馍、刺绣、绘画等30多种手工艺产品焕发活力、提升颜值,卖到全国、卖出国门,换来了乡村振兴的好“钱景”。
今年69岁的杨井业原来家境贫寒,这几年靠加工粉皮,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。
杨井业所在的杨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粉皮加工专业村,村里做粉皮已有近百年历史。目前村民改造、建设加工粉皮工棚107个,建起3个半自动化生产车间,使粉皮加工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岁末年初,加工、销售粉皮进入旺季,一个个制作粉皮的工棚里炉火正旺,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漂出一张张粉皮,村庄内、田野中,到处是晾晒粉皮的场景。据介绍,村里从事粉皮加工的村民达500多人,年产粉皮30多万斤,纯收入突破了300万元。
而在李老庄乡小彭庄村,71岁的李树明老人正在编筐。他告诉记者,他一天能编3个筐,每个筐能卖20元,去掉本金,能赚40元钱。
李树明原来是贫困户,靠编筐和其他收入摘掉了穷帽子。
李树明所在的小彭庄村有村民2000多人,有300多年的编织历史。“以前,大伙以荆条、柳条、竹子等原料,靠编织满足温饱。现在,这门手艺已经成了村民的致富门路。”李老庄乡党委书记于燕告诉记者,以小彭庄村为中心,周边从事编织的村民有500多人。他们农忙耕作,农闲编织,户均增收2万余元。
在周营镇欧营村,正在加紧制作豆腐皮的村民欧贵华告诉记者,欧营村是当地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皮的专业村,已有300多年的豆腐皮加工历史。他家5代人都从事豆腐皮加工。目前,家里盖了小别墅,家里的轿车档次也实现了“三级跳”。他告诉记者,乡亲们加工的豆腐皮很受市场欢迎,俏销大中城市。
与欧营村相邻的马营营村,则做大做强了“米酒”产业。村里引导村民向北京、天津、西安等大中城市拓展市场,仅此一项,年收入就高达1800余万元。
时下,虽然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,可在沈丘县老城镇南关村夏湾自然村,顾家馍的香味儿已扑鼻而来。
据说,顾家馍是400多年前该村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发明的。面粉采用老酵头发酵,馒头呈葫芦状,经过防霉防裂处理和多道复杂工序,口感筋道甜美,非常受欢迎。
“目前镇里有60多家顾家馍加工作坊,带动1100名农民就业,年增收200多万元。”老城镇书记张朝霞说。
据悉,沈丘县在打造传承老工艺“百年老店”的同时,加大了传统老工艺“非遗”上报工作。沈丘县城关镇被评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。青三彩、玉文化等11个传统老工艺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胡金贵、李敬伟、窦忠高等14人获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
蓬勃网版权所有